来源:吉林中山医院精神心理科 时间: 09-01
27日,开远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刑事案件,由于被告人众多、路途遥远而推迟了40分钟。19名被告人大部分都是90后小伙,因鸡毛蒜皮小事持械斗殴,这令他们的妈妈痛心不已,还当庭互相赔礼道歉。
解读青少年暴力心理
近年来,青少年暴力事件频频发生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暴力事件不仅是对受害人进行身体伤害,还将暴力视频传到网络上,给受害人造成精神伤害。
本该是纯真善良的青少年为何变得如此暴戾?
1、唯我独尊的心理
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,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畸形心态,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、漠视他人存在的褊狭性格,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,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,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“江湖仇杀”行为。
2、抗压力差的脆弱心理
青少年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,缺乏社会的历练,心理比较脆弱,遇事不冷静,易冲动,遇到压力、挫折、委屈时,也不与他人沟通,而是自己默默地承受,因此很容易为了一点小事而发生极端的违法犯罪行为。
3、存在心理障碍
(1)抑郁。悲观消沉,沉默孤独,表情阴冷不悦,对人淡漠无情,缺乏生活热情,思维行动迟缓,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。
(2)多疑。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、心胸狭隘,常捕风捉影,无中生有,小事变大,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,人际关系紧张。
(3)情绪波动。时冷时热,令旁人无法理解,深知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,有时自己也意识到,但无法控制。
(4)冲动。遇事易激动,且不易克制。
(5)自卑。或因家庭经济条件差、学习成绩差、相貌不如人等而心存自卑,在处事、学习、交往中畏缩不前,缺乏自信,若遇挫折,虽不表露,但积于心中,积到一定程度便会爆发。
(6)自私。对事对人斤斤计较,从不考虑他人或集体的利益;或当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,便心存不满;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,甚至不惜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。
(7)嫉妒。过于高估自己,好胜心强,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,看到别人胜利便会心生妒火;或当别人超过自己时,自己不是努力去超越对方,而是采取背地放风、暗中拆台等手段搞垮对方,甚至采取极端行为,伤害对方。
4、模仿心理
父母、教师及周围的人的暴力行为常常会被一些青少年所模仿。有的父母忽视了自身所起的榜样作用,当着孩子的面就吵架、打架,或为一些小事就大打出手在这种家庭里,孩子会有意无意的效仿父母的行为,攻击周围的同学或弱者。另外,影视节目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也会被青少年模仿。
遭遇青少年暴力如何自救?
1、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
一是淡然处之。
二是自我反省。
三是无畏回应。
四是肯定自己。
五是调整心理。
六是法律维权。
2、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
一是找机会逃跑。
二是大声呼救。
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。
四是求饶。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,是减少伤害的策略。
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,那么应双手抱头,尽力保护头部,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。